ͼƬ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_中国足彩app,百盈体育-下载|平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7年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2013-10-21 15:38 点击次数 :

    [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
    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
    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
    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然而,据明史记载,李善长屡遭他人弹劾,后又有恶奴卢仲谦等作证,指其与胡惟庸有染。于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诛。
    [刘基]
    刘基1311~1375明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元元统元年(1333)进士。曾任元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都事等职。因反对招抚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被罢职。继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着《郁离子》,并组织地方武装自保乡里。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充任谋臣。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为朱元璋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西后东,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命刘基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朱元璋制定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朱元璋赞其有定策之功。明洪武元年(1368),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沿海边防建设。三年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八年四月卒于故里,年65岁。
    [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虏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
    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方孝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孝孺自幼聪明好学,被乡人称呼为“小韩子”,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杨枢的举荐,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太祖见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孝孺加以重用。虽然如此,太祖却有意让方孝孺日后辅助自己的子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继位,即明惠帝。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惠帝敬重孝孺,读书时每有疑难即向他请教,处理国家大事也会征求他的意见,有时还会让孝孺批复群臣的奏章。当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籍,皆由孝孺担任总裁。惠帝对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使孝孺十分感激,他也决心竭尽全力辅助惠帝治理天下。
  当时各地藩王势力日益增大,惠帝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以加强中央集权。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遂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因为燕军骁勇善战,南军逐渐失利。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破京师,惠帝在宫内自焚而死(一说他由地道出亡,从此失去踪迹)。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驼,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朱棣起兵时,其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决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将会灭绝。朱棣点头答应。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所以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孝孺披麻带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朱棣上前安慰孝孺,告诉他惠帝已死,并劝他辅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辅助成王一样。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君呢?朱棣无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笔墨投到方孝孺面前,强迫他写诏书。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即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即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孝孺义无反顾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从嘴角直割到耳朵,孝孺满脸是血,仍忍着痛怒骂不绝。最后方孝孺被打进死牢,朱棣并派人大肆搜捕孝孺在京的亲属,行刑当日把他们押往刑场,在孝孺面前一一杀害。孝孺忍着悲痛,始终没有屈服,临行刑前作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以此表达出忠于建文帝的气节。方孝孺最后被处死于南京聚宝门外,传说方孝孺被腰斩处死,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朱棣将方孝孺九族诛尽,还无法息怒,便把孝孺的门生和朋友也算作一族一并予以处死,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投狱和流放充军者更逾数千。
    [明三杨] 
    杨士奇(1365~1444)
    中国明代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永乐六年(1408),明成祖北征,命辅太子监国。十二年遭汉王朱高煦谗劾,系锦衣卫狱,仍力言东宫仁孝,太子赖以保全。仁宗即位后,进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英宗即位后,与杨荣、杨溥共辅幼主,进少师。杨士奇受知于仁宗、宣宗、英宗3朝。直文渊阁40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明代第一  。廷修《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皆为总裁。宣宗时,高煦之叛平后,力言赵王高燧不叛,使其未受株连。并请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又请抚逃民,察墨吏等。英宗时,首请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罢侦事校尉、慎刑狱、严核百司等,与杨荣、杨溥同心辅佐,朝政清明。杨士奇又善识人,所荐皆名士,但荐士必出其门,有攻己者,必欲斥逐。任其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中官王振擅权,不能匡救,士论以此少之。正统九年以子下狱,忧死。诏赠左柱国太师。编着有《三朝圣谕集》、《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东里文集》等。
    杨荣(1371~1440)
    中国明代前期大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郡望,在三杨中时称东杨。朱棣率靖难之师进入南京时,请朱棣先谒太祖陵,然后入宫,得朱棣赏识。成祖即位后,入直文渊阁,付之密务。更名荣,日承顾问,勤于政事。永乐五年(1407)受命往甘肃经划军务,规划多称旨。八年至二十二年,从朱棣五次北征,参决军事。十一年,从征蒙古,为明成祖陈说经史。仁宗即位,进太常寺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宣德元年(1426),汉王高煦反,他首赞帝亲征。其后,帝每巡边皆充扈从。五年进少傅,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少师。其性警敏通达,善观察形势,以善顺从帝意得历事4朝。在文渊阁治事38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周习地理,凡边徼险易、边将勇怯,无不周知,故其谋划多中肯。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3朝实录,皆为总裁。五年乞归,途至杭州去世。诏赠左柱国太师。着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杨溥(1372~1446)
    中国明代前期大臣。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杨士奇并称三杨。因居地、郡望,在三杨中时称南杨。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遣使迎帝迟,被汉王高煦谗言,与文渊阁臣黄淮等同时系锦衣卫狱10年。仁宗即位后释出,擢行在翰林院学士,不久命掌弘文阁事。洪熙元年(1425)六月,宣宗嗣位,罢弘文阁,命其入内阁与杨荣、杨士奇等共典机务。修永乐、洪熙两朝《实录》,命为总裁官。后宣德九年(1434)迁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值内阁如故。英宗即位初年,与杨荣、杨  士奇等多所扶正,正统三年(1438),《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诸大臣与其议事有争者,均平心处之,人皆叹服。入内阁在杨士奇、杨荣后20余年,3人共掌朝政,辅佐3朝,海内清平。十一年七月卒,诏赠太师。
    [于谦]
    于谦(公元1397?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为永乐十九年进土,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土木堡之变后率重兵痛击瓦刺军,迫使瓦刺于景泰元年释放英宗,并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他改革亲军旧制,创立团营,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毫不松懈。他本人才识过人,忧国忧民,深受景帝器重。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被陷害致死,于谦留下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词句,不幸竟成为他自身的写照。后人辑这位民族英雄的诗文为《于忠肃集》流世。
    [严嵩]
    严嵩(公元 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进土。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人间参顶机务,兼礼部尚书。他对明世宗一味诌媚,窃权夺利,诛杀异己。严嵩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从而受到皇帝的宠幸。他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弹劾翟銮父子在考进土时作弊,使翟銮被削职为民。九月,严嵩升任首辅,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他年过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庐,未曾归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奋感动,更为信任于他。严嵩以儿子严世藩和义子赵文华为爪牙,拉拢锦衣卫都指挥陆炳,操纵朝政十多年,权倾朝野,收礼纳贿,为所欲为,弄得明王朝政治极为黑暗,边防松弛不堪。
    [海瑞]
    海瑞(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推行清丈、均徭,廉洁自恃,人言"而袍可脱粟"。明世宗宠信方士,志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自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遗官员许子伟护灵柩归葬。出镔那天,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平道送殡,哭尊者百里不绝。
    [戚继光]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符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祖辈皆为行武出身。初于山东专事防倭,任登州卫指挥全事。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秋改调浙江都司全书,翌年任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地防守,置身于抗倭最前线。针对明军兵惰将骄、纪律松弛、战斗力低等弱点,戚继光两上《练兵议》,并以“杀贼保民”为号召,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九月亲自往义乌、金华招募素质良好的矿工和农民入伍,经过数月的精心编制与严格训练,组成了三千多人的新军。
  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对百姓秋毫无犯,多次建立战功,战斗力非常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660年)二月初八,戚继光将与倭寇勾结的海盗汪直擒获,轰动朝野。此后,“戚家军”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师出必胜,享誉天下。
    [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东林六君子]
    杨涟 (1571-1625年),明代著名谏官。万历三十五年(公元 1607年) 进士。初任常熟知县,因考选清官第一,入朝任给事中。神宗病危,力主太子进宫服侍皇帝。光宗即位,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 , 召见大臣,他不属大臣 , 亦在召见之列 , 临危顾命。光宗死 , 李选侍居干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 , 他说服朝臣 , 挺身而出 , 闯进干清宫 , 拥太子即位 , 并逼李选侍移出干清宫 , 安定了朝局 , 升兵科都给事中。天启五年 ( 公元 1625 年 ) 任左副都御史 , 因弹动魏忠贤24大 罪 , 被诬陷 , 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 , 溢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左光斗(1575-1625),明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字遗直、共之,号浮丘。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泰昌元年(1620年)与杨涟等迫光宗选侍李氏移宫。天启三年(1623年)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后与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五年,被魏忠贤诬陷下诏狱,酷刑拷打至死。
    魏大中(1575?1625) 字孔时,号廓园。嘉善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自幼家贫,读书砥行,师事高攀龙。登第后仍敝衣冠,夫人织素如故。举发贿赂,馈者无敢及门。奉敕封代藩,拒收馈金,说:“此番须令知中原有不受金钱之人。”使福王处,拒赠银500两,并书谏福王资助边饷。返故里,闻士民苦于“兑运法”,上书浙抚,痛陈其中奸弊,得调整漕赋,民稍苏一二。为人猖介刚毅,抨击奸党,义正辞严。天启元年(1621)疏奏杨镐等罪“宜置重辟”;上两疏劾大学士沉?,涉魏忠贤阉党罪状。及议“红丸案”,力请诛方从哲、崔文升、李可灼,并追论郑国泰陷害东宫太子罪。杨涟疏劾魏忠贤,大中亦上《击逆?疏》;大学士魏广微与魏忠贤表里为奸,魏大中屡次参劾。四年,魏广微指使亲信弹劾魏大中,贬三级外放。后于十月南返故里,未及半载,阉党又矫旨逮捕汪文言,刑逼汪文言诬陷魏大中受杨镐等人贿金3000两。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魏大中蒙冤被逮,数千士民号泣追送,大中与之从容告别。舟过无锡,业师高攀龙来别,叮咛当不辱臣节。六月入北京监,惨遭酷刑,留《临危遗书》嘱家人安贫、勤读、积德、患难相守。七月二十六日与杨涟、左光斗同冤死于狱中。着有《藏密斋集》。
    周朝瑞(?~1625),明代著名的东林党人。字思永。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周朝瑞考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光宗即位后,升他为吏科给事中。后遭太监的诬陷,被贬官外调。天启元年(1621),周朝瑞上疏弹劾阉党邵辅忠,并趁机劝熹宗亲掌朝政,以免大权旁落。天启二年,针对魏忠贤每天引导熹宗游嬉以至不理朝政的情况,周朝瑞上疏请求熹宗按时听朝臣讲课。不久,他与左光斗等人弹劾阉党大学士沉?,矛头直接对准魏忠贤,请熹宗停止魏忠贤主持的“内操”,并揭露了沉?贿赂魏忠贤和客氏的事实。魏忠贤对东林党人恨之入骨,准备报复。天启四年六月,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罪罚当斩。魏忠贤着了慌,向熹宗哭诉,客氏从旁为他辩护。昏愚的熹宗竟没有办魏忠贤的罪,反而下旨痛责杨涟。周朝瑞、袁化中、周宗建、魏大中等70多个官员冒死上疏,交章弹劾。魏忠贤遭到这番弹劾后,对东林党人切齿痛恨,决心大规模地报复。天启五年(1625),辽东经略熊廷弼因辽东、广宁相继陷于清军手中,被捕入狱。东林党人曾多方营救熊廷弼。在魏忠贤的授意下,阉党官员逮捕了奔走营救熊廷弼的中书舍人汪文言。逼他诬陷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人接受了熊廷弼的贿赂,以此激怒熹宗,陷东林党人于死地。汪文言宁死不愿诬陷东林党人。北镇抚司许显纯杀害汪文言,顺承魏忠贤意编造了他的口供:诬杨涟受贿2万两,左光斗2万两,魏大中3000两,周朝瑞l万两,袁化中6000两,顾大章4万两。五月,魏忠贤矫命逮捕了上述6人,下诏狱(北镇抚司)。魏忠贤授意许显纯严加拷打。许显纯对6人施以酷刑,三日一打,五日一刑,“六君子”三木锁身、五刑俱尝,直至血肉横飞,肉腐蛆生。七月二十四日,杨涟、左光斗、魏大中三人被害于狱中。不久,袁化中、周朝瑞也先后被害。顾大章被迫自杀。历史上把在这次在狱中受难的六位东林党人称为“前六君子”。崇祯初年,魏忠贤阉党被清除,周朝瑞得到平反,追赠大理卿。福王时,周朝瑞被追谥为“忠毅”。
    顾大章,字伯钦,明代著名东林党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天启元年(1621),任刑部员外郎署山东司事。因刚正不阿,为魏忠贤阉党所忌恨,遭陷害,遂引渡归里。天启五年(1625)起官任礼部郎中、陕西按察使。后阉党擅权,又遭陷害。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同时入狱。在刑部狱中,执笔作联曰:“故作风波翻世道,长留日月照人心。”后受酷刑致死。
   [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后又姓魏,皇帝赐名忠贤。原来是河间肃宁无赖,因逃避赌博输钱自宫为阉,巴结大监魏朝而被推荐给王安,被李选侍视为心腹。喜宗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平步青云。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十二月,魏忠贤受命提督东厂,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土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其中有“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之号;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词,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缢而亡。至崇帧二年(公元1629年),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袁崇焕]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釜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兵部主事、监军全事、宁前兵备佥事。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九月奉命筑宁辽城,进升为右参政,按察使职,驻守宁辽。宁远大捷后,他升任辽东巡抚。其后他积极调兵遣将,修缮城池,有力地遏制了后金的军锋。崇帧三年(公元1630年),明恩宗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自毁长城,将袁崇焕屈杀。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 1606年咄生于陕北延安府米脂县。曾应募为银川驿卒,有一身骑马射箭的好本领。崇帧二年(公元 1629年),朝廷撤销驿站,李自成失去工作,到甘州充任边兵。崇帧三年(公元1630年),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称为“闯将”。崇帧九年(公元1636年)八月,高迎祥干战斗中被明军杀害,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经过九年多来的南征北战,李自成成为一个胆略兼备、颇有威望的农民军领袖。他率领的部队坚甲铁骑,武器精良,战斗力非常强,逐渐成为各路起义军中一支领头队伍,称王后攻入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后败于清军,于九宫山自杀身亡。
    [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洪承畴]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徐光启]
    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公元1562??1633),字子光,号元扈,上海徐家汇人。是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者。他精通天文、数学、农学和军事,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公元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遇到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后随他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和水利等知识,从而成为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介绍到中国的伟人。他曾经译著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数学经典著作??欧基里德的《几何原本》。万历三十九年,他又和意大利人熊三拔合译《简平仪说》。晚年,他还编辑了一部被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的农业科学著作《农政全书》。
    明初以来使用的《大统历》,由于二百多年的误差积累,该历法推算出的预报时刻与实际天象不符。错误屡次发生。崇祯皇帝接受礼部建议,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修订历法,编译成《崇祯历书》。《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分节次六目(日、恒星、月离、日月交食、五纬星和五星凌犯)和基本五目。(法原(天文学的基本理论)、法数(天文学用表)、法算(作天文学计算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主要是球面三角学和几何学)、法器(天文测量仪器和计算工具)和会通(中国的传统方法和西法的度量单位的各种换算表))。法原计有40余卷,占全书的1/3,是《崇祯历书》的核心部分。《崇祯历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欧洲的天文知识,其中包括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等。同时徐光启还将圆形地球的概念引入《崇祯历书》,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他第一个为中国天文界引入了星等的概念,并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他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当时译作地球半径之差),蒙气差和时差(当时译作日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基础。 
    [明末三大儒]
    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是明末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起初名绛,后来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15)清兵占领南京后,才改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而学者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曾经自署圭年,又因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所以有时自号蒋山佣。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过去的习惯计算,享年70岁。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平生“足迹半天下”,一面考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他一生勤奋治学,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衡州(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别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清兵入关后,曾组团抗清,失败后,隐居湘西,后定居衡阳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学者称船山先生,又称为夕堂先生。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隐所。
    王夫之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宋明以来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以及佛、老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从而提出了一套有相当深度的哲学体系,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他对于理学、心学,以至佛、老的理论,都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以佛教为例,他隐居后,曾与不少僧徒有交往,先后游大云山妙峰庵,作《广明大师(黄将军)小传》,访茹孽大师,为先开上人订《相宗络索》,悼念万峰韬长老等。在佛教理论方面,他对玄奘的法相宗特别欣赏,写了《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赞》和《相宗络索》,对佛学既有批判,又有吸取。
    《相宗络索》是王夫之六十三岁时写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如《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中,曾经批判了佛教把客观世界说成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追求‘灭尽无余为大涅?’的唯心主义观点,对佛教的‘能所’等范畴也有所改造。而在《相宗络索》中,王夫之则着重从认识论的高度,吸取了法相宗对‘识’的细致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的认真探讨等合理因素,以之来丰富自己的哲学思想。(中略)《相宗络索》的基本思想,仍未摆脱佛教唯心主义的体系。它肯定了阿赖耶识的永恒不灭性,‘唯此八识,实有不亡,恒相接续’;它鼓吹修善去恶,从见道位至修道位,直至佛果位的渐修成佛道路;它要人们努力去‘求证人空’、‘求证法空’、‘求证人法双空’,看破红尘中的一切。这些观点,不仅是唯心主义的,显然也含有出世的倾向。
    王夫之的著作很多,约百十种,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的事迹,主要见《国史儒林传》、《姜斋公行述》、《船山先生传》、《船山公年谱》等。
   [明宣宗作《纪农》]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初十,宣宗朱瞻基陪同皇太后拜谒长陵四宫后,作《纪农》一篇传散于文武大臣观看,勉励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艰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
  《纪农》一文中的题材来自于宣宗从长陵归来时的所见所闻,是以与农夫对答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四季劳作的艰辛。如问:你们每天辛勤劳作,连抬头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呢?答:勤劳是我的本职。问:有休息的时候吗?答:农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时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怠懈,一年内就有可能要受饥寒之苦。冬天是有农暇,但又要去做县衙的劳役,是少有休息时间的。问:为何不更换职业,为士为工为商或许能得到休息。答:我家世代为农,从没有变过职业。从士从工的,我不明白他们是否有休息的时日,但从商的,我知道他们与我们一样非常辛劳。问农夫平日见闻,农夫说起自己见过的两任县官,一任尽心民事,勤劳不懈,后虽升迁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一任不问民之劳苦,百姓视其为陌生人。
    传说宣宗听完这位农夫的一席话后,深受感动,除作《纪农》一文外,还厚赏了农夫。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耕织图》中的粑耨

    [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集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纲目》,为这一时期中药学的最高成就,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学宝库。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湖北薪州(今湖北薪春)人,字东壁,号濒湖,晚号濒湖山人,父辈亦为当世名医,在医学世家的熏陶下,李时珍从小便喜爱医药。
  李时珍从34岁便开始编纂《本草纲目》,60岁时完成,时间长达27年。他十分刻苦,在宋代唐慎微所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参阅了八百多种文献资料,终于在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草纲目》共52卷,卷一、二概述了本草历史与药性理论;卷三、四以药原为张目罗列了不同类型草药的主治病,比前代以病名为纲的做法更为重要;其余48卷,按水、火、上、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把 1892种药物分成 16部,各列若干类展开论述,例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陨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60类,每种药皆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非常清晰,井对各种药进行释名、集解、辨疑、解说其修治(炮炙)、气味、主治、发明及附方,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动、植、矿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谓关于自然知识的博物学著作。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1586年~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从青年时起就开始有计划地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以艰苦卓绝的精神,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徐霞客游记》就是他考察山水三十年的总结,具有很丰富的科学内容。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详细地考察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岩溶的分布、类型、成因和农业利用。他所作的科学记述,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
    《徐霞客游记》还记载了苗、瑶、果罗(彝)、摩些(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是研究我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施耐庵完成《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章回小说,由明朝文学家施耐庵写成。它是中国英雄传奇小说中最出色的代表作,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形象逼真,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人于梁山泊起义的故事,通过施耐庵的合理想象和艺术的夸张,这伙英雄人物成为后世行侠仗义的代表。
    施耐庵,生平不详,通常皆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在《水浒传》成书前,宋江等人的事迹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杂剧家也创造了许多水浒戏。施耐庵通过收集、查访,将这些简单、零散的人物汇集于一书,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完成了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小说的结局充满着悲剧气氛,把作品“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水浒传》用许多笔墨描写英雄主义,作者往往集中几回刻画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对宋江形象内心矛盾的细致描写,把他内心中正与邪、言与行、行与思、悲与喜、真与假等重要矛盾表现得出神入化,从而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具有复杂性格的形象。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形式创作而成,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为其简称。
    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杭州)或庐陵(今柒吉安)人。《三国演义》共120回,约75万字,为其主要代表作,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M年(公元169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余年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是在一些传说、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后世影响深远,它的出现使长篇小说创作不再仅是说书艺人的专利,它成功 地再现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演义》为读者、听者提供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人物群像,尤其是诸葛亮的形象最为深入人心。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是智能的象征,这便是小说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勉力。关羽、张飞亦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对他们与刘备名为君臣、情似骨肉、生死不渝的义气十分赞赏。此外对大义凛然的赵云及忠于蜀汉集团的庞统、黄忠、姜维等英雄也作了热情赞扬,同时对曹魏、孙吴集团的文武大臣也予以充分描写和不同程度的肯定。
  《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文中涉及了数不胜数的大小战争,变化多端,各具特色,展现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描述战争的过程中,罗贯中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人物,将军事斗争、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写出战争胜负原因和各方将帅的性格、气度和智谋。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吴中三大家]
    明代中叶,台阁体书法开始衰弱。以绘画著名的江南吴门地区的书法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脱颖而出。他们或为文友,或为画友,相互切磋,书法风格表现出卓然独立的文人特色。吴门书法占据了明代中期书坛主导地位,其中以号称“吴中三家”的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最为出名。
  祝允明(公元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因为手上长有6指,故又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博采众家之长,字体于端庄中寓修美流丽的意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干26岁时所写的小行楷《自书诗文》卷,28岁时书写的行楷《唐宋人四记》卷已经是上追钟繇、 王羲之楷书凤范了。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土。文征明擅长楷、行、草、隶多种书体,尤其是他的小楷,法度谨严,字体俊秀淳和,最为人称道。据说他年近90岁时还能写蝇头小楷,见者皆十分惊讶。
  王宠(公元1494?1533年),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人。他善于楷、行、草书等字体。他书时讲究运笔的变化,返笔、复笔、圆折笔、方折笔不断地加以灵活运用。他的小楷书疏宕萧散,好象拙于点画安排,却又和谐巧妙。运笔道美而圆浑,颇得晋唐书法的闲雅韵趣。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王宠墨迹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祝允明墨迹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林檄煎茶图 明文征明

    此画表现了文人悠闲、恬淡的生活情趣。这是对文人自身生活的描绘 抑或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吴承恩写成《西游记》]
    吴承恩(约公元1500~约1582年),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后经人遍索遗稿,汇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喜爱野史奇闻,曾仿唐传奇创作《禹鼎志》,是一部有鉴戒意义的短篇志怪小说。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著作为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深圳新闻网,进行了再创作,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咱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占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隧力。小说的语言是在日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生活启迪、,具有幽默诙谐性。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
   [《金瓶梅》流行于世]
    长篇小说《金瓶梅》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之一,约成书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真实姓名不可考。从所署“兰陵笑笑生”一名来看,作者应该是山东人。因兰陵今属山东峰县,且书中存在很多的山东方言。
    《金瓶梅》借用《水浒传》中的一个小故事即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关系,由此展开,铺衍成一部借宋代的人物与故事展示明中叶社会现实的百回长篇。全书以富商、恶霸、官僚西门庆家族的兴衰荣枯为中心,描绘了上到封建朝廷中专权的奸臣、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无赖、地痞帮闲所构成的罪恶横行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世态人情,揭露了现实黑暗。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大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金瓶梅》注重人物性格描写,使之复杂化,具有立体感。关键人物西门庆既狠毒又阴险,谋财害命时毫不手软,诡计多端。潘金莲淫荡、好妒,同样心狠手辣。一些配角也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其次,《金瓶梅》以日常口语叙事状物,生动传神,风格平实朴素又泼辣爽朗,人物语言亦充分个性化。再之,《金瓶梅》将《西游记》的单线式结构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组合式结构相结合,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把分散的世相人情通过西门庆全家的兴衰史联系起来,形成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除此以外,《金瓶梅》描写日常生活场面众多,对当时的饮食、服饰、器玩和西门庆一家的日常起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这些细节的真实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此前,长篇小说全部是由作家在民间讲说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金瓶梅》之后,文人创作渐渐取代了经上代传诵处理的宋元“话本”而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

[明]明朝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责任编辑:raymond)
文章人气:
  •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史人物原型介绍及罕见珍贵照片,金国秀人物原型图片(袁立饰演)...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史人物原型介绍及罕见珍贵照片
  •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科学家称准确率达65%---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数学家彼得-图尔奇表...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科学家称准确率达65%
  • 科学家称数学可预测历
    文明的兴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预测吗?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生态学家与数学家彼得-...
    科学家称数学可预测历史趋势:准确率65%
  •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区间分析 历史行情 强弱分析 热门板块报表菜单操作 ,软件应用,...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区间分析 历史行情 强弱分析 热门板块报表菜单操作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